电话:0556-8923117
关闭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职场资讯 > 法律法规

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

来源:潜山招聘网 时间:2016-10-11 作者:潜山招聘网 浏览量:

很多人都会用“超越极限,突破自我”这样的话来激励自己。这所谓的“极限”、“自我”其实只是个人心理的一次自我设定,你能做到的远远比自己能想到的更多。借用一句广告语: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。

  很多我们的烦恼、我们给他人制造的烦恼,源自“想当然”(英文叫“supposed”或“taken for granted”)。“想当然”的化身数量和出镜率可能超出你的想象,先来看第一个小故事。

  电影《面对巨人》讲的是一支高中橄榄球队的故事。

  有一次训练,教练让核心队员布洛克加练“死亡爬行”,布洛克说他只能做30码,但好歹答应试试50码。开始前教练把他的眼睛蒙住,让他跟着教练的指向爬行。


  布洛克几次想要停下,但教练不允许他放弃,趴在旁边给他鼓劲,告诉他“还有30码”……“还有20步”……“还有10步”


布洛克最终筋疲力尽倒下时,他觉得肯定有50码了……你猜怎么着?


  他爬过了120码,到了球场另一端。

  教练对他说:“上帝给了你能力,别浪费它。”

  我们知道事实是客观的、看法是主观的,但有一种东西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,那就是“想当然”。布洛克把30码视作他的极限,然而从结果看,他大大超越了这个极限;但如果没有教练用的那个花招和鼓劲,哪怕试个100次,30码估计就是他的极限,因此也不能说这个看法是完全主观的。

  有些意思,但讨论这个话题有什么意义呢?

  意义在于,我们的决策经常基于想当然,并据此决定付出程度。然而当那些并不是真的时,我们的决策可能是错的,或至少限制了自己;当想当然的对象无所谓真假时,我们其实有更多的自由,而不必执迷于惯性反应的想当然。

 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种既重要且麻烦的“想当然”。

  想当然的极限

  被我们视为极限的,到底是不是极限?不确定。没多久以前,很多人认为人类百米跑不进10秒,现在,9秒是不是极限我们真的不知道。

  但有件事可以确定,极限具有自我实现的特性,即你觉得它是极限,它就会成为极限。就像内急,以为忍不住就真忍不住,不去想还能憋久些。影片里,当视30码为极限时,整个身体都在为30码做准备,而不是为突破它准备。换做公司,每个员工也是如此。

  发生了什么呢?

  行为神经学家陶布(Edward Taub)在实验中切断猴子一只手上的感觉神经,发现那只手就会瘫痪,虽然控制运动的运动神经完好无损。之后他把猴子另一只完好的手用绷带固定住不让动。没想到饿极的猴子的“残疾手”又能动了——要吃饭啊。陶布又做实验,将A组猴子双手感觉神经都切断,B组猴子单手感觉神经切断,两组都不另做束缚,结果B组猴子单手瘫痪,A组却双手都能动——A组受伤更深,能力反而更强。

  后来陶布将这套原理用瘫痪多年、被认为毫无康复希望的中风病人身上,帮助它们重获自理能力。

  其实手是可以动的,但手的主人如果认为不可以,就真的不可以。

  有太多想当然的极限,让我们变成自动放弃的B组猴子,演绎了多少个令人遗憾的故事。


配图来自电影《云图》,他们正要去干些没想过的事,比如冲出等死的老人院

  最近看到一段话,翻译如下:“男人都渴求事业成功和完满人生。女人却假设二者难以两全。她们被各种媒介教导,家庭与事业无法兼顾,不断被教导要选择,否则结局悲惨。如果把工作与生活看作绝对矛盾的话,女性的事业必然不会有多大进展,毕竟谁会放弃生活呢?”

  这让我想起被滥用的一个经济学工具:边界曲线。比如,产品的质量越高越好,产量越多越好,但一个企业终会到达这样一条曲线上:必须牺牲质量才能提升产量,必须牺牲产量才能提升质量,不能同时提升。这条曲线叫边界曲线。


  上图的实曲线就是边界曲线,A只能在曲线上移动,没法突破边界向右上方移动。这时需要取舍(产量、质量取其一),需要战略。波特说的话大家都同意:无取舍非战略。

  然而只有很少数企业和A一样到了边界曲线上,大多企业和B一样在曲线左下方,它们完全可以保持质量提升产量,或保持产量提升质量,乃至同时提升(箭头所示),根本不需要取舍或战略。但B认为自己已经到了一条边界曲线上(虚线)。它失去了两条曲线中间的一片开阔地带。如果A、B在一个市场上竞争的话,B会输。因为“发现”了极限,B在只需要战术的地方召唤了战略,干掉了自己。不少“找死”案例可用此解释,包括组织和个人。

  有句流行语说的事也类似: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,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的地步。

  抗衡想当然的极限

  抗衡那些想当然的极限从来就是困难的,因为其中有“极限”,我们畏惧的东西,远远地就会心里打鼓。

  这里简述4个可行方向。必要时找人帮忙很重要,就像有个那样的教练。

  盲目

  第一个小故事给了我们第一个办法:盲目。

  不知道“极限”,不为“极限”做准备,不去想结果,不知不觉,我们或许更容易突破它。当然,主动盲目是需要一些功夫或帮助的。

  如果有其他人(或机器)帮忙,把计数的任务交给他,不要自己计数,就像在健身房里那样,只管做好每一下动作,不去想其他。而那个人并非始终不报数,而是技巧性、“蒙蔽”性地做一些提示,比如在临近极点时告诉你还有多少(距离一个假想的更高的极限),而不是已有多少。有时网页会这样技巧性地欺骗我们:看右侧滚动条的长短,起初以为还剩大约2屏内容,每次滚屏,页面又会展开一些,滚动条的长度会变短一些,于是我们被诱使接受更长的内容。

  不要计数在没有帮助时或许更重要。

  享受当下,看向前方,不要让拍照占据了旅程。我对审视现状总有所警惕:如果是要找到一个漏洞、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,这很必要;如果并不关心什么问题,只是想要前行,审视现状或许会局限自己、耽误自己。“边界曲线”很容易审视出来,谁也没把握是真是假。知道能做什么,比知道不能做什么更有意义。

  最好是不去想极限这回事。行百里者半九十。

  高攀

 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,如果视30码为我的极限,我把目标定在50码,或许最终达不到50码,但很有可能突破30码,达到40码。

  难点在于如何“真”地认为极限在更远处。没有“盲目”的帮助,30码放在心里是会产生决定性影响的。

  信心来自过去的成功经历,想想自己是如何突破20来到30码的。历程是怎样的,感觉是怎样的。

  信心还要配上动力,看到真假两条边界曲线之间的空白地带(如果空白地带没什么价值,确实是不需要摆脱想当然的极限的)。

  高攀也可以由他人来帮助:“催眠”你是更好的人。

  我觉得,高攀对自我意志要求很高,因而单独使用的效果不如其他3个方向;配合下面一个方向会比较好。

  逼迫

  实验里A组猴子双手都不健康,但生活所迫,它们双手都能动;B组猴子一只手健康、一只不健康,于是它们只动健康的那只手。显然,逼迫是关键促动因素。

  注意,启示不是这个:把极限定为目标,逼迫自己去突破极限。而是:

  把目标定为一件必须做到的事或非常想得到的东西(比如生存),要实现这个目标,有一条必经之路(比如用手吃东西),路上必需突破那个极限(让失去感觉神经的手动起来)——需要营造一个外围环境吸引/逼迫你突破极限。后者似乎更有效。

  我们常说,后面有老虎追,你就能跑得快;把你抛下水,你才能学会游泳,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。所以,更高一层的目标比更高要求的目标有价值。

  如何自己逼迫自己?去到一个陌生环境,或自废武功,不能用自己擅长的那套办法迂回解决,此时“生存”是目标,由不得你不突破。学英语就去和外国人呆在一起;想要做到国内第一,可以试试先在国际市场上生存。

  还可以把突破极限挂接到一个崇高的目的/使命/考验下面。比如我们常说的:“这都干不了,你还是男人嘛。”因此,最傻或许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公开承诺你会突破极限,用面子逼迫自己,偶尔说话不经过大脑也不错。不敢上前搭讪姑娘的菜鸟要突破,和他一起来的死党不是用来壮胆的(又不是打架),恰恰相反,是用来施加压力的。

  也可以对自己承诺,突破极限之后会奖赏自己(比如旅行一次)。公司常会这么干。

  在公司里,你需要至少一个“不满足”的人,尊重他,或自己来扮演那个角色,逼迫同事。是的,乔布斯是这样一个人,并且那里有一大群这样的人。

  乔布斯在皮克斯动画(Pixar)的手下、《超人总动员》《美食总动员》导演布拉德·伯德(Brad Bird)这么回忆他刚进迪斯尼不久遇到的泄气事:那时老一辈的动画大师逐渐退休,迪斯尼打算让一位四十几岁的动画师接手工作室,一部新片的启动会上,这位动画师说:“我对我迄今做的很满意,让我来教你们怎么做。”而若干年后伯德是这么对他的人说的:

  “做些让你自己也感到害怕的事,那才是你的极限,你可能会失败,但那是每天呼唤你起床的东西。”

  姿势

  目前男子抓举105 kg及以上级世界纪录是213 kg,挺举的世界纪录是263 kg,比抓举高了整整50 kg(+23%)。为何挺举比抓举能举起的重量更大?抓举需要一次把重量举过头顶,而挺举分为两步,先到肩停留一下,再举过头顶。

  改变方法可以突破极限,因为方法本身会设置极限。短跑、跳高都是这样。

  1839年,加拿大人沃弗兰德用“屈膝纵跳”跳过1.69米。1887年,身高只有1.69的美国人培基用“跨越式”跳过1.93米。1895年,美国人斯维尼用“波浪式/剪式”跳过1.97米。1912年,美国人霍林,用“滚式”跳过2.01米。1956年,美国人杜马斯用“俯卧式”跳过2.15米。

  当今世界纪录是2.45米,“背越式”。挑战者们通过越来越多地牺牲对重心的把握、对平稳落地的需求,去突破极限。就像现代企业经常牺牲确定性、控制力、“赘肉”、老路……去改造自己,打造新的模式。

  改变姿势反直觉、很难受、不习惯,要容忍。

  结语

  我绝不想宣扬人定胜天。至理名言说,事有三类,自己的事、别人的事、老天的事,关心自己的事就够了。在这里,我们只管前行、尝试;设定极限是老天的事,不是我们的事。

  有趣的是,越是离真正极限近的人,“不行”“不可能”说得越少。

  还记得文章开头描述的电影《面对巨人》里的那个高中橄榄球队队员练习“死亡爬行”的故事吗?我想说,整部电影中那一幕就是那么打动人心,因为它与我们相信什么无关,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一部分始终暗暗在怀疑我们的相信。也是这份怀疑,让我们在无价值中发现有价值,在有价值中发现无价值。

  所以,让我们暂且停留在怀疑吧。这应该是对抗“想当然”的根基。


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
相关推荐
暂无相关推荐
微信公众号
手机浏览

Copyright C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潜山招聘网 皖ICP备07500314号-3 皖公网安备 34082402000064号

地址:潜山开发区天柱山科技园C10栋4单元 EMAIL:qscys@163.com  营业执照:913408245730407047

ICP经营许可证:皖B2-20210524号 人力资源证: 340824140004号

运营商: 炫乐科技

用微信扫一扫